◎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了保险起见,晚间休息时,课题组决定就睡车里,方便撤退。
不过,每每想到自己亲手触碰过的天宫将遨游太空,比肩曾经不接纳中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这些70后80后90后的胸中又会燃起无尽的斗志,他们说:能在自己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参与这么伟大的工程,必须全力以赴。国际空间站汇集了全球顶尖科学家,中国人能否独立完成?这祖孙三代柜就是最好的答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高铭、总设计师赵光恒也数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和时间赛跑 不到十年时间,中国空间站应用系统就从设想变为现实,这样的中国速度是怎么来的? 那就是大家舍小家顾大家,抢出来的。面对荣誉,集成技术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珂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没有想过要做轰轰烈烈的事情,只想踏踏实实把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做好。去年夏天,王珂做过一次手术,只休息了三四天就缠着纱布、挂着引流管回来上班了。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
这场为期10年的长跑在2019年之后进入争分夺秒的冲刺阶段,一冲就是3年。2013年刚起步时,这支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人员、资源、技术都不足。而这些不足,也将成为空间天气中心面向未来跑出加速度的动力。
据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徐相华介绍,全球空间天气中心的建成,让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具备了深度参与国际空间天气领域相关事务的能力。在2035年远景规划中,还将进一步实现全国覆盖。2021年9月2日,风云三号E星在太空中拍摄的我国首批高精度、多波段太阳图像正式发布。经过20年建设,我国已基本建成监测、预报、服务三位一体的空间天气业务体系,初步建成天地相结合的空间天气监测系统,形成以定量预报为主的规范化预报预警业务,应用服务效益日益显著,并不断开拓新应用领域。
20年的奋斗、摸索,积累下不少经验,也显现出一些短板弱项:太阳的部分关键谱段还缺乏观测,行星际空间探测还是空白,观测网尚未实现全国覆盖,全球监测能力还比较有限。回望来路,空间天气中心主任王劲松感慨良多:这是一场跨越了20年的奔跑,天地一体化的空间天气监测格局,为我国空间天气业务提供了自主可控的观测数据,让未来更可期。
近千个GPS观测站提供的电离层TEC监测资料,已纳入中国气象局空间天气业务,形成国际领先的区域电离层业务监测能力。风云三号E星与搭载了可探测地球静止轨道周边空间电磁环境、电离层天气和太阳活动信息等空间天气监测载荷的风云四号B星双星合璧,使得我国首次实现从太阳爆发到地球空间环境响应全过程的自主监测。这是中国成为当值中心以来首次发布空间天气咨询报,也是自2021年11月16日我国作为第四个全球空间天气中心投入运行后服务全球的一次实践。面向未来跑出加速度 到2025年空间天气业务能力有效提升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擘画出至2035年空间天气业务的发展蓝图按照相关规划统一布局,建设空间气象观测网。
跬步千里,时间记得所有路途。人才队伍体系还不足以支撑精细化分工。专业服务在定量化、精细化等方面存在差距,公众服务还有待全面开展。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聚焦提升空间天气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方案》提出建设第一代空间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提升空间天气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空间天气短临(012小时)和短期(72小时)精准预报、空间天气中长期(430天)精准预测、空间气候变化定量预测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等能力涉及的台站变多,人工采样已经无法满足。
做碳汇,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知何时,两头野牦牛也加入了追车队伍,甚至从几百米外的侧面向车发起冲刺。
刚开始野外台站连测样品的设备都没有,最难的是邮寄样品,从观测站到县城有5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念青唐古拉山海拔5190米的垭口。在高原工作,需要克服气候带来的种种不适。刚出发十几公里,荒无人烟之地突然窜出一头棕熊,一路跟着他们的车跑。其实在刚刚踏入这个领域时,魏达还没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当时他在国科大的课程大多已提前修完,导师便让他启程前往西藏,参与碳汇研究的项目。
也在那一年,魏达从北京玉泉路出发,抵达青藏高原,开启日复一日的温室气体采样工作,与碳打上交道。五月初,温度回暖,高原的植物返青,呼吸作用过程更容易观察,科研人员就以此为节点开始相应的监测工作。
而后每年的5月1日,都是魏达的劳动节。在这期间,魏达采集了数万个空气样品,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0篇国际旗舰论文,其中在高原连续监测多年的成果投稿至全球变化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全球变化生态学。
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都是默默无闻终其一生,但从事的工作能够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真的感到荣幸。天气多变,刚刚还是太阳普照,转眼大雨或冰雹来袭,魏达常常懊悔自己不能未雨绸缪。
尽管有危险有辛苦,高反也时不时让人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但青藏高原一望无垠的风光和淳朴的民风,以及隐藏在广袤大地上还未被揭晓的秘密,都让魏达心驰神往。扎根在一个观测站,魏达就这样干了八年。野外仪器架设过程也充满惊险。不光是我们,地学研究领域里其他同仁们都对这个地方充满好奇。
坚定信念 碳排放权就是国家的发展权 通过长期定位观测、野外科考监测、野外网络建设相结合,魏达和团队认识到青藏高原碳汇是此前科学界预期值的4倍,气候暖湿化和生态管理有利于碳汇提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虽已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夜是在青藏高原度过的,但他深深知道,自己脚下的路已与国家发展紧紧交织在一起。
回望走过的路,魏达感叹,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并不长,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只干一件事,做好一件事,不容易却值得。而低碳、零碳以及节能减碳等概念,早已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
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他不只是聆听青藏高原的呼吸,而是和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春去秋回,他每年都要登上高原,聆听青藏高原的呼吸。而做好碳汇工作第一就是保住基本盘,魏达之前和目前仍在做的工作就是摸清青藏高原的碳汇底子,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魏达的目标,就是能在高原上形成一个系统的、植被种类覆盖齐全的观测网络,让这些忠实可靠的仪器,持续为认识青藏高原碳汇提供数据。魏达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供图 从点到面 走遍高原布局碳汇网络 基于八年的观测工作,魏达感觉手艺练得差不多了,便开始谋划将工作拓展,由点到面。
魏达也从青稞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研究学者。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脚印烟花一路绽放至鸟巢,正如开放、包容的中国迈向世界的步伐。
但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前几年主要侧重于对植物自然过程的观测,后期则主要做控制实验,模拟气候变化的情况并观察植物呼吸通量的变化。
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6/1 13:29:1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成都山地所研究员魏达:我与时代同呼吸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大幕拉开。一步一个脚印,魏达踏遍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藏区等,走遍高原25个野外台站,只为获取更多第一手的实测基础数据。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09:23天狐定制
2025-04-05 09:21天狐定制
2025-04-05 09:18天狐定制
2025-04-05 09:13天狐定制
2025-04-05 08:51天狐定制
2025-04-05 08:12天狐定制
2025-04-05 08:04天狐定制
2025-04-05 07:42天狐定制
2025-04-05 07:19天狐定制
2025-04-05 07:15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